【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沈从文的那条红围脖||侯国平(河南)

更新时间:2025-09-13 16:05:39 来源: 作者: 浏览:2次 评论:0

导读:沈从文的那条红围脖文/侯国平沈从文6岁入私塾,12岁进新式小学,14岁到地方部队当了补充兵。1921年部队被打散后,靠亲戚的帮忙在芷江警所当了屠宰收税员。20岁在保靖印刷厂当校对时,结识了一位从长沙来的青年工人,接受到五四新文化的信息,一心向往追逐,促成了他..

沈从文的那条红围脖

文/侯国平

沈从文6岁入私塾,12岁进新式小学,14岁到地方部队当了补充兵。1921年部队被打散后,靠亲戚的帮忙在芷江警所当了屠宰收税员。20岁在保靖印刷厂当校对时,结识了一位从长沙来的青年工人,接受到五四新文化的信息,一心向往追逐,促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毅然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北京谋求发展。他想进清华大学留学预备班,苦于无门路而作罢。他想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阅文班,又因基础知识太差而未果。在走投无路之际,他给从未谋面的北京大学统计学讲师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反映自己的生活困难,立刻引起了郁达夫的高度关注,挥笔写下了《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信》,鼓励爱好文学的青年不怕困难,坚守初心,不断进步。

受此鼓励,沈从文信心大增,他以休芸芸的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后来又发表了散文《市集》,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赞赏,称赞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

192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叫,大雪纷飞,在北京城湘西会馆的一间十分简陋的小房间里,寒冷正在笼罩着这个常年散发着霉味的小天地。沈从文正在伏案写作,屋内没有火炉,像个冰窖,窗外雪下个不停,风从门窗的缝隙里一阵阵刮进来。沈从文衣着单薄,没有棉鞋,手冻的红肿,写上一阵儿就要站起来搓一搓手,跺一跺脚,然后又坐下来继续埋头写作。

谁也想不到,这就是刚刚开始文学创作,日后名扬海内的大文学家的真实写照。

这时,敲门声忽然响起来了,是谁在这个时候登门而来呢?开门一看,进来的是一位瘦个子,戴着礼帽,围着花围巾,穿着一件呢大衣,下巴略尖,两眼有神的中年人。

沈从文轻声问,您找谁?

来人说,请问沈从文先生是住在这里吗?

沈从文说,我就是呀。

来人一把拉住沈从文的手,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你就是沈从文呀,原来这么年轻,我叫郁达夫,读过你的文章。

郁达夫当时已经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了,他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被人传诵为经典散文。初次见面,沈从文激动地拉着郁达夫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郁达夫环顾一下冰窖一样的破旧小屋,再看看浑身发抖,单薄衣装的沈从文,他连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亲手给沈从文围上,然后坐下来和沈从文促膝长谈。

郁达夫鼓励沈从文要不怕困难,坚持写作,苦难是文学的源泉,不经历苦难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他还把自己的写作经验都讲给沈从文听,要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动、最想写的,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沈从文听了连连点头。中午,郁达夫邀请沈从文到外面餐馆吃了一顿饭,吃了葱炒羊肉片、四喜丸子,这是沈从文来到北京后吃的最暖和的一顿饭。

饭后,郁达夫又和沈从文一起回到了那个寒气逼人的小屋,两人热烈地谈起了文学,笑声不断。告别的时候,郁达夫又把吃饭后结账找回的3元多钱留给了沈从文。

郁达夫大声说,坚持写下去吧,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郁达夫先生走后,沈从文就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他的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涌动,浑身上下暖暖的。

是啊,世态炎凉,人情浇漓,在万事如转烛的无常命运中,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落井下石易,狂流引渡难,花开时蜂蝶争先,花落时节春不管,人情如水,抽足复入,已非前流,岂是哲人空言。

离乡背井、苦苦挣扎的沈从文,在那个寒冬的上午,遇到了郁达夫,从此更坚定了走文学道路的信心,郁达夫就是他的文学贵人呀!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侯国平


侯国平。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南风窗、中国经济时报、等十几家媒体开设专栏、主创故事新编。省作协会员。现居平顶山。


免责声明:《【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沈从文的那条红围脖||侯国平(河南)》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