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缘文学•散文随笔】花坟的来历||吴贤林(浙江)
更新时间:2025-08-03 21:47:32 来源: 作者: 浏览:2次 评论:0条
导读:花坟的来历文/吴贤林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久泰弄村花坟自然村距村委会驻地北偏西0.3千米。村处西侧有古墓,俗称花坟。花坟历史悠久,虽然相关史料记载:花坟自然村余氏于清康熙年间由江西建昌府广昌县迁此。其实,在明代及以前该地就有人居住。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年..
花坟的来历
文/吴贤林
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久泰弄村花坟自然村距村委会驻地北偏西0.3千米。村处西侧有古墓,俗称花坟。
花坟历史悠久,虽然相关史料记载:花坟自然村余氏于清康熙年间由江西建昌府广昌县迁此。其实,在明代及以前该地就有人居住。
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花坟(当时不称花坟)有一徐姓青年读书用功,孜孜不倦,韦编三绝,成绩优异;是同龄人的佼佼者,然而每次考试总马失前蹄,名落孙山。数次考秀落榜后,对仕途心灰意冷,万念俱灰。18岁时决定弃文从商,招财进宝。可当时从商者并不是十拿九稳风顺,有的经商者风生水起,几年就挤入富商的行列,可仍有些经商者惨淡经营甚至血本无归。
徐姓有位娘舅在皇宫尚衣局任司衣(正六品)。尚衣局主要负责皇帝及后宫人员的服饰制作(裁缝)与供应,下设司衣司专门管理衣物缝制事务,其长官为尚衣(正五品),司衣(正六品),典衣(正七品)、掌衣(正八品)、未入流女吏等属官。
徐姓的娘舅认为这个外甥聪明伶俐,目达耳通,如果学几年裁缝然后进尚衣局就职,定有美好的前程。于是他叫外甥学裁缝,并给他荐了位资深的师傅。徐姓学裁缝手艺非常刻苦努力,焚膏继晷,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外,仍自我加压,钝学累功,坚苦卓绝。一针一线间,尽显匠心独运与温柔情怀;双手仿佛有奇特的魔力,让每一件衣服,都拥有了独特的心境。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的艰辛努力,终于获得可喜回报,技艺突飞猛进。仅半年时间,绣工匀整,精巧微妙;师傅瞠目结舌,顾客赞不绝口。师傅说,他共收徒18人,唯这个关门弟子无人能及,有的学艺三五年,不如这个徒弟学半年。于是师傅倾囊相授,徐姓更是百尺竿头,不久便声名鹊起,名扬三衢。
二年后,娘舅筹谋将外甥招进皇宫尚衣局。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常山知县和衢州知府都有亲戚欲进尚衣局。他们找徐姓的娘舅说情。令徐姓的娘舅进退两难,跋胡疐尾。于是他同知县和知府陈述利害关系,强调既然进尚衣局,就得有高超的技艺,如果滥竽充数,最后也是自取其辱。他提出最公平公正的办法是,先报名,后考试。报名限半个月时间,考试要求各制作一件最拿手的衣服,然后编号由皇宫众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得票最高者录取。整个过程由皇宫总管派人参与监督。
结果在20多位竞选人当中,徐姓得赞成票最高。这里面技术高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最后半个月徐姓每天按皇宫流行的服装为练习的目标。
徐姓到皇宫尚衣局后,先实习半年,半年后升任掌衣。由于他为人正直善良,裁缝技艺炉火纯青,宫里太监、宫女都喜欢找他做衣服。所以他在尚衣局是最忙碌的,当然,收入也比其他人可观。一方面除了基本薪酬外,多做可以多得;另一方面有的宫女为了超标做衣服,会私下给他小费(红包)。
由于技艺精,而且为人谦虚低调,徐姓在皇宫里特别在尚衣局人缘极佳。二年后升任典衣(正七品)。明万历十一年(1583),已是中极殿大学士 (正一品)并加封太师 、太傅 、太保的张居正有次偶然由徐姓给他做衣服,下人给他取来穿上后,他觉得非常称心如意,赞不绝口。不久,张居正推荐徐姓给万历皇帝做皮弁服(明代皇帝服饰分为冕服 、皮弁服 、 通天冠服等类别,不同场合需穿戴对应服饰)。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时穿皮弁服。
出乎意料的是,皇帝穿上徐姓做的皮弁服视朝,不仅他自己深感快心遂意,近臣也啧啧赞不绝口。张居正心中愉悦,通过皇宫总管将徐姓提拔为司衣,并破格晋升为从五品。
从此,徐姓在皇宫尚衣局风生水起,一路顺畅。直到崇祯十八年(1644),年逾六旬的徐姓见好就收,告老还乡。这一年正值大明、大顺、大西、大清政权交替之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结束了明朝统治的历史。
清初,多尔衮率军入京后,对明朝旧臣照单全收,待遇俸禄保持不变,并延续其职务。原明朝官员的品级、俸禄及职务基本得以保留,部分官员被调任新职或继续留任原职。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开始摆脱傀儡地位,逐步掌握朝政。然后采取对明朝旧臣既利用又防范的复杂心态。原尚衣局的人员基本保留,曾有明朝旧臣说徐姓制衣技术了得,曾为明代几任皇帝制衣。皇宫总管曾派人找徐姓重回皇宫尚衣局,徐姓说:“我已年近七旬,眼花体弱,难担重任了。”婉言谢绝。
尔后几年,徐姓曾在家乡授徒三人,后来均在衢州、徽州、饶州(江西上饶)一带享有盛名。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近八旬的徐姓病危时嘱咐家人,他死后安葬从简,但陪伴他多年的裁衣尺和载衣剪必须放进灵柩内。次日,徐司衣与世长辞。家人在悲痛之余,牢记徐司衣遗嘱的后半句——将裁衣尺和载衣剪放进灵柩内。但前半句没按嘱而行,而是蛟龙玉匣,气势恢宏地建了占地260多平方米的豪华坟墓。据说该坟仅用花岗岩的石条(每条80至120斤之间)999条。其豪华程度方圆十里难寻其二,人们俗称“大花坟”。后来,人们将此地名称为“花坟”。这就是花坟自然村名称的来历。
20世纪六十年代,因建林场分场,将存在几个世纪的大花坟拆毁,坟内最醒目的载衣尺和裁衣剪让人们寻根溯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花坟的真相。再后来,凡村庄修路或附近村民建房时,都到花坟这里搬石条。如今花坟虽有遗址,但已无实物。但在说起花坟的故事时,人们会自豪地想起,这里曾出过为皇帝做过衣服的大师傅。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吴贤林)

作者简介:吴贤林,男,在职研究生。中国微小说作家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300多篇。
免责声明:《【水缘文学•散文随笔】花坟的来历||吴贤林(浙江)》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

